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 >> 学校概况 >> 校友通讯 >> 正文内容

民主街24号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22年04月27日 点击数:

我读中学是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,在同一所学校,读完了初中又读高中。学校全称“无锡市第四中学”,位于无锡城北三里桥附近的民主街上。

    记得在初中的第二年,那天饭后,我怀着猎奇之心,第一次一个人悄悄沿着校门前狭窄的石子路往东、往西走了几趟,终于看清这民主街。它是被从三里桥下流淌而入的古运河水,弧形围着的一条小街。街,东西走向,仅六、七百米,东头与青石路衔接,西连着霞美路。东西两处河上各有拱形桥,往东的就是上学天天途径的信德桥,西面的则是普济桥,街名、桥名听来意思相近,很是协调。学校门前河上还有一石板桥。两岸杨柳婆娑,民居邻次栉比,一派当时江南水乡的城郊景象。学校附近的街面上有老虎灶,有理发、做油条大饼、修鞋补伞等等服务业的小店小铺。街的偏西处是个竖着铁十字架的教堂,整天静静地关闭着铁门。它的一侧还有个小学校。犹如发现了“新大陆”,这民主街是被弧形的运河内塘河所护着,整条街似一张拉着的弓,中间发弩箭处,恰是我们的学校———民主街24号。呵,“强弓发响箭”这是一处文武育才之宝地!我沉浸在欣喜之中。

    随着岁月流逝,学业长进,我对学校周边渐渐耳闻目染,尤其知晓了这里的沿革变迁。那是1962年。那天民主街上空传来宏亮激越的钟声,震撼诱惑着正在上课的学生。同桌说,这是天主堂在过节。中午,我们赶快吃完饭,便好奇地奔向校门前的民主街。只见在教堂大门前的河内,歇满一排排捉鱼小船;教堂大门前的岸边空地上,搭起了长长的遮阳棚。人声鼎沸,烟笼雾绕。烹饪大师傅正在操着呼呼冒火的大铁锅,制作各种美味佳肴。微风吹来阵阵香味,令我们直咽口水。原来是教徒选择了圣日,在这里大办喜宴!民主街上的此情此景,多少年后我仍记忆犹新,余香穿鼻。

    好奇心、求知欲,终于使我们从博学的语文老师处,摸清了学校与这座天主堂的旧事情缘。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明代,有位意大利传教士来这里购置土地,建起了洋教堂。四方渔民教徒逢节便摇着小船来此集会礼拜。一百多年前燃起一场“反帝反洋教”烈火,烧毁了旧房。以后,又建起了顶部高高耸立铁质十字架的哥达式建筑,便成了现今民主街天主堂的雏型。此后逐渐建起可容三千余人的礼拜堂。还有唱经楼、弥撒间、祭台、大钟楼,其规模和两侧镌刻的“万有资生渊微莫测,一元默化浩荡难名”的大对联,使这座占地二千余平方的教堂成了省内之最。经百年绵延,名闻遐迩,烛光祷告不绝。洋教堂与学校的缘分便是当年的教会兴学:起先是办女学,继而又创办小学、中学。创始人和宗教界爱国人士历尽艰辛,为平民百姓子女能接受教育作出不懈努力。民主街24号便是当年教会办的“原道中学”校址,“原道”是我们学校的前身。

    那时民主街上烟火氲氤,香气弥漫。民主街24号校园内更是香气袭人。细辨乃是梧桐香、紫荆花香,还有幢幢教育楼里的贝叶书香,香得那么静,香得那么深,香得那么远。

    六十年代母校的门楣是砖砌水泥牌坊式。洞开的两扇大铁栅门,涂着漂亮的银粉漆,闪闪发光。两旁挂着白底黑字的校牌,和白底红字的校党支部牌。葡萄架、紫荆花、旗杆、竹走廊,乳白的实验楼,青水砖、红水砖砌的几幢教育楼,满目的花草树木、松柏梧桐。真是香飘满园,景色宜人。学校历经沧桑从一所平民的教会学校,改造发展成当时在北片各校中,师资生源、教育质量、实验设备和图书馆藏等均居“第一”的高水准中学。

  我的不少老师都是德教双馨,很有水平的。记得初中时教数学的陆慧桢老师,从教多年,功底绝对厚实,教风严格。一次我做一道对两个循环小数大小进行比较的题目,被陆老师在本子上打了个大大的红叉。我看过本子后仍未弄懂。陆老师讲完课后,我便拿本子走近讲台,请她再作指点。陆老师要我“再看仔细一点”,边说边当着我的面将两个小数进一步展开,逐次加以比较。结果在展开几步后,两个数便显现出同我先前所判断的差异。我知道是自己犯了粗枝大叶的毛病。陆老师如此指点迷津,和霭地教导我下次注意,切不可重犯。以后我学习工作认真仔细,真是从中吸取了教训。

教初中语文的周南浦老师、陈龙海老师都是教育严谨、特具风格的好老师。每次上新课,不管课文多长,他们都要神情专注地亲自诵读一遍,然后再讲解。读《孟子》选段,“天时不如地利”,周老师抑扬顿挫;读鲁迅的《社戏》,陈老师声情并茂;读毛泽东《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的讲话》,字字铿锵,掷地有声。无论哪一类文章,老师们都能读出作者的感情或者气势来。每次读毕我们都已沉浸在课文和意境中。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,我们必须脱口而出,一口气背到底。如果打了顿,就要重背。陈老师爱整洁,我们的作业本必须干干净净,不许卷角,字迹要端正。有一次我的大大写得潦草就受到过他一次严肃批评。我踏上社会后,能对文学和阅读兴趣浓浓,我毕恭毕正的书写习惯,这些与当年严师的教育要求不无关系。

最难忘的是我初、高中六年的4位班主任,他们是唐岳皋、吴金荣、王承达、浦德坚老师。他们对我的教育帮助终生铭记。尤其是王承达老师,她在我就读母校初中部时,就是我初三班级的班主任。当年王老师刚从省内一所著名高校毕业分配而来的。知道她有省女子“优秀自行车运动员”的桂冠。个头不高却十分结实,经常穿一双白色的运动员胶鞋、有条纹标志的运动裤,走起路来健步如飞,很是精神。王老师的性格像她的体魄,敢说敢干,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。她是教数学的,代数、几何、三角,从平面的教到立体的、解析的,她都滚瓜烂熟,十分胜任。可见她的业务水平是很高的。王老师对我帮助最大的,莫过于那次中考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刻。

当时我考虑到家中经济状况,为减轻父母负担,主动填报了本省一所财务中专。那天毕业班集体在附近的解放电影院观看电影。电影开场前,王老师突然来到我的座位旁,心平静气地与我谈起了填报学校的事。她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劝说我改填本校高中,继续发展对文学的爱好;从实际出发,塑造自己,适应社会需要,同样可报效父母、报效社会。她的一番教诲,令我热泪盈眶,一下懂得了许多。从此开始了人生新的拼搏。现在想来,我这辈子居然能与文字打交道,能吃“笔墨饭”,还真的要感谢王老师的循循开导和真诚指点。她的“有志者事竟成,苦心人天不负”的教诲,使我在她继续高一、高二担任我的班主任老师期间成为自己的座右铭和学习工作准则。

高一、高二年级我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工作,我与王老师接触多了。她经常主动关心我们团支部工作,参与出点子,组织搞文艺活动,教育我们团干部要以身作则,带头学习好、身体好、工作好,团结全班同学一起进步。我们也喜欢与她一起商量工作,主动请示汇报问题,取得她的支持。我们班级不少同学爱好文学,喜欢文娱活动。王老师指导我们组织笔杆子,以班内同学家史为原型,自己创作场景造型朗诵《苦难的家史》。她还帮助我们物色“演员”、化妆、导演。使该剧在学校汇演中大获成功,捧回来“一等奖”奖状。在王老师的带领帮助下,我们班级各项工作在学校名列前茅,班级团工作年年受到校团委表彰。我的文化学习和社会工作“两不误”,组织能力、工作活动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。那年,作为高二年级的优秀团支部书记,第一个受到了团市委的通报表扬。王老师成了我心目中最可敬重的良师益友。

  就是这样,当年母校老师们个个忘我工作,致力薪火传承,培育优良的校风、学风和精品人才,其情景令人想起校园中那棵茂盛高大的梧桐树。在湛蓝的天空下,其粗大的树干已布满大洞小洞,流失的岁月在它体内刻下深不可见的年轮,一圈又一圈,一层又一层。可它依然安详挺立,枝繁叶茂,发出阵阵幽香,引来无数鸟雀。那坚韧而无怨无悔,那恬淡隐忍的高风亮节,令我当作我那可亲可敬的老师们的象征。

  民主街24号高高的梧桐是一道亮丽的风景,而校门口的那葡萄架和紫荆树同样令人陶醉。因为那紫荆树,在春光下怒放,满树紫金,一片灿烂,浓香扑鼻,蜂飞蝶舞。那很有气势的葡萄架上结出的串串秋果,与春花交相辉映,给人丰收的希冀、期盼和喜悦。

  校园的树香、花香醉人,校园的书香更迷人。多年来,学校保持95%的高考升学率,得到业界的一致肯定。在我进校的当年,应届高中毕业生基本上都进了高校深造,而在我读完高二年级升入高三的那年,校门口的光荣榜上,竟有80余名毕业生考上清华、交大、南大、武大等名校。有一个班级38人中,30人考上高校!学校的高考升学率位居全市普中之首,乃是对长期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肯定。

  母校声名鹊起,社会声誉越来越高。几十年来,“强弓发响箭”,“桃李满天下”,民主街24号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。在这里走出了不少国内颇有名气的博导、教授、作家、专家、学者、艺术大师,也走出了市委书记、人大常委会主任、报社总编、文化局长等一批政要和文化官员。

 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,母校汇集城北几所中学师资力量,组建成市北高级中学。如今,又易地建新校,扩大发展规模。那现代化的恢宏建筑群、省内一流的窗口示范校区,已坐落在锡城北隅美丽的黄石桥堍古运河畔。尽管母校已乔迁,三里桥下潺潺流淌的内塘河水,弓形的沿河民主街,街上天主堂过洋节的香烟缭绕,以及民主街24号那弥漫着的树香、花香、书香,依然令我时时念及,成为心中的永恒。


[关闭窗口] [添加收藏]
更多
该信息所属栏目不允许发表评论!